【科研管理】成都东软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在线课程建设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年5月17日      阅读:281

各二级学院:

为进一步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优质课程及各类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教高【2022】16 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 号)等文件精神,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在线课程建设,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学校专业特色和内涵建设,加强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与学模式变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原则

1.集聚优势,自主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构建具有东软特色的在线课程体系。

2.围绕专业,分层分类。加强学校优势学科及专业的特色课程建设,培育省级、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积极推进各学院在线课程建设,将在线课程建设纳入各学院职责范围,全面提高课程质量,同时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

3.科学规划,协同推进。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合作,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在线课程建设。

三、建设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方向,促进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深度融合,推动在线课程建设。

1.到 2023 年底,完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第一阶段任务,各专业完成在线课程建设 5-8 门,其中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在线课程达到:

(1) 校级及以上一流专业建设点:2-3 门在线开放课程/专业;

(2) 其他专业:1-2 门在线开放课程/专业;

(3) 其它教学单位:按照部门承担教学课程门数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建议 1-2 门在线开放课程/单位;

2.积极培育各类省级及以上的线上或混合式课程,其中国家级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1-2 门,省级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3-5 门,校级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30-50 门。

3.第二阶段的建设任务根据第一阶段的建设进度和效果另行发布,要求每个专业要实现 3-5 门核心课程的在线开放建设目标。

四、推进措施

通过落实 3 类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完善并发布 2 个建设及使用指南,用好 1 个在线建设及教学平台,构建并形成具有成都东软学院特色的在线课程体系。

1. 落实三类在线课程建设项目

(1)院级在线课程建设项目

由各二级学院或教学单位自主组织建设。优先建设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必须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线资源并开展校内的线上教学活动。该类课程的建设目标是鼓励全体教师积极探索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学校每年定期统计各学院在线课程建设情况,并将在线课程建设情况纳入对各学院的考核。各学院建设的优秀在线课程,经学校统一评审后,达到条件的可授予校级在线“示范课程”称号,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支持。

(2)校级课程建设项目升级在线课程

对于已经立项建设的各类校级课程建设项目,鼓励该类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完善在线课程资源,并按照学校在线课程的建设和使用要求,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该类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培育校级示范性在线课程,以引导学校在线课程建设。学校每年将定期组织校级在线“示范课程”评选,从校级课程建设项目中遴选出建设成效较好、符合在线课程要求的课程,直接授予校级“示范课程”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支持。

(3)校级特色或示范课程递进培育在线课程

对于各类校级特色或示范课程(含一流课程),必须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线教学资源,并按照要求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对于混合式以及线上一流课程,必须按照“学银在线”等在线开放平台的上线要求进行建设,建成后必须在在线开放平台上线并使用。该类课程的建设主要目标是培育省级、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学校将定期组织校级特色课程专项检查,对不符合建设要求的课程撤销相应的称号,学校也将从校级示范课程、一流课程中优先推荐“学银在线”等平台上线的课程参加省级及国家级特色课程评选。对授予国家级、省级特色课程称号的项目,学校将给予一定的专项经费奖励。

2. 编制两个在线课程建设指南

(1)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指南

根据在线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编制建设指南,明确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课程评价以及视频制作等的具体要求。

(2)在线课程教学指南

将在线课程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制定本校在线课程教学指南,明确课程选用、教学、评价、督导和学分认定等要求,规范在线课程上线基本要求,建立课程内容、质量审查和运行保障制度,做到线上与线下课程同管理、同要求。

3.用好一个在线课程建设平台

课程建设平台是在线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超星等各类平台创建在线课程,并将建好的课程在“学银在线”上线,从而形成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在线课程。学校将以专家讲座、工作坊、研修班等形式,基于超星平台、学银在线等平台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专题性培训;也将与超星公司积极沟通,做好线上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的答疑解惑、技术服务等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强化师资培训。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将组织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及使用的专项培训,帮助教师逐步形成“互联网+”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在线课程设计、制作及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健全激励机制。将校级、省级、国家级在线课程建设成果列入

学校教学奖励的评选条件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业绩条件。设立专项经费奖励,加大对在线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课程组建设,形成团队稳定发展机制,确保课程建设质量。

3.加强过程管理。在建设期间,学校组织在线课程专项检查,并

定期发布各学院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通报,作为考核各学院在线课程建设情况的依据。对未按要求进行在线资源建设的校级特色课程,将撤销其相应的称号。

六、其他

1.各单位应高度重视在线课程建设并积极动员广大教师使用平台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并应用于教学创新改革;以平台为载体,拓展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式,使用平台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动。

2.各单位要加大在线课程的宣传、应用和推广力度,全面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工作。注重总结和凝练,将推进在线课程建设的好经验和好做法适时转化为教学成果和相关制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3.请各单位认真组织研讨,充分论证,做好各专业及教学单位的在线课程建设计划表(见附件)并在 5 月 31 日前报教务部备案。

4.联系方式:成都东软学院教务部,A2-106

联系人:全雪萍、吉思怡

联系电话:028-64888055;

邮箱地址:quanxueping@nsu.edu.cn

 

Copyright © 2002-2023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